2345首页 » 微信公众号精选 » 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好处,也要让孩子学会拒绝的方法
分享一个我大侄女的故事。
有天晚上,我带大侄女到广场玩免费的碰碰车,她刚刚从别的小朋友手里等到一辆车,就被一个比她矮一点的男孩子拦住了,他要抢先玩碰碰车。
我一向觉得小孩子的事情先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所以虽然看到了也并没有介入对话。大侄女直接坐到车上,僵持了一会。
对方的妈妈过过来,对大侄女说:“小朋友,你能不能下来,让弟弟先骑一会啊?”
看到对方家长态度这么强势,也可能是因为内心好面子的基因作祟,我对大侄女说:“给这个弟弟玩一会吧,我陪你去玩蹦床。”
没想到大侄女坚决地说:“不。”
那一瞬间我真感觉很尴尬,觉得别人肯定会不会认为大侄女不懂礼貌什么的,会觉得这孩子也太自私了,连家长都管不了,俨然就是个“熊孩子”。
我也只好继续跟她商量:“为什么不能让给弟弟玩呢?”
“因为他没排队”,大侄女说:“我都排了很久才拿到的”。
这是个非常合理的理由。
这个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以至于我都没法反驳她。
那个妈妈显然对此很不满意,也许她认为我该拿出长辈的权威,让大侄女下来让给小朋友也就是她儿子。
可我不会为了自己的面子或是陌生人的感受去破坏孩子心中的规则。
面对坚持的大侄女和木然的我,她瞪着眼睛看了一会,回头对自己的孩子大声说:“这有什么好玩的,我们进去买蛋糕吃。”
这就是规则的力量。
在社会生活中,面包就那么大,这就需要每个人都按照规则来切分享用。
为什么我们成年人都知道不要自私自利,哪怕是装,我们也会让出自身的利益去分享?
那是因为我们都明白,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需要别人的帮助。
独占利益暂时看起来收获很大,长远看却极大损害了与别人合作的可能性。
说到底,我们会分享,是因为了解懂得社交礼仪和社交规则后的理性选择。
自私自利就每个人存在的本能,分享是人社会化的表现。
让孩子学会分享没错,但更要让他清晰知道分享背后的道理。
像是排队、遵守红绿灯、守时等等社会规则很多,但是成人往往太喜欢变通,而不重视规则。
守规则会让孩子获得自己的权力,同样也能让他成为一个自律和有尊严的人。
这提醒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分享,也要给孩子做出按规则分享的好榜样。
这么说可能有人会反驳,教育孩子就是应该让他懂得谦让。
没错,谦让确实是种美德。
但既然是一种美德,就肯定是一种在符合大众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更高的个人选择。
换句话说,选择了美德会收获精神满足,不选择也没有什么错。
在此借用热议不断的“让座风波”话题来说,就是“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
而现实中,我们很多家长却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过分追求这种美德,而忽视了孩子应有的权益。
换言之,缺乏公平公正,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都要让孩子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
过犹不及,如果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那没有问题;
如果是家长的代劳,那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我们经常能看到亲朋串门拜访时,如果来了同龄的孩子,看上了自己心爱孩子的玩具,很多大人就会说服甚至逼迫孩子把玩具送给那个小朋友。
这样做,一方面出于大人间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却没有重视到这件玩具对孩子的意义。
对孩子而言,失去心爱的玩具就如同失去一个好朋友一样伤心。还是那句话,你眼中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
三四岁的小孩子已经有了物权意识,他们能够明白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哪些又是公用的。
公然忽视孩子的权益,不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孩子的性格容易变得懦弱。
他会基于拒绝就是不礼貌的考虑,很难去拒绝别人,更加不会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
“在合肥11路公交车上。一个老人,对着一个独自坐在座位上的小朋友要求他让座。他对小朋友说:“你要让着我,我是老年人”,边说还掏出了老年卡。但小朋友因为生病了,感冒难受,一直在咳嗽,并没有说话。”
上面这种行为是不是“不尊重”老人呢?
可以和孩子探讨一下:“如果你是当时在车上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呢?”
在教育孩子时,虽然我们倡导让孩子要尊老爱幼、懂得谦让,但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认识到,拒绝本不是不善的行为,它是对自己内心的遵从。
父母要知道,学会拒绝,能帮助孩子和他们不喜欢的事物分开,给予他们选择的力量,并保护他们。
所以,让孩子懂得分享的好处,也要让孩子学会拒绝的艺术。
不要厚此薄彼,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懂得拒绝的孩子才会珍视分享的意义。
那么,怎么教会孩子拒绝呢?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拒绝别人和被别人拒绝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物品有处置权,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他可以拒绝我不分享自己的饼干,没人会强制他;他也可以选择与别人分享,以便获得更好的社交关系和友谊。但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不要被“谦让”的思想控制住。
同样,别人也有自己的选择,如果被拒绝了,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要坦然接受。
其次,让孩子自己处理拒绝,家长不要越俎代庖。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顾虑,自己的孩子看上去很胆怯,别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从来不敢去争抢。
其实,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不是胆量的问题,而是因为缺乏经验。别说孩子了,我们很多成年人对于拒绝别人都很头疼,是我们不敢吗?只是我们不会而已。所以,孩子有什么想法,一定要让他自己说出来,多让孩子练习,他才能学会。
最后,教给孩子拒绝的艺术。有些人担心孩子总是拒绝别人,会不会真的成了别人眼里的“熊孩子”而被同伴孤立呢?
凡事有得必有失。什么都迎合别人的需求,别人一不高兴就让孩子牺牲自己,这样的孩子必然是不快乐的。
希望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坚持自我,守住自己的边界,
和别人相处时不纠结,坦然自若。
拓展阅读:讨好型人格
我居然还这么怂,连个愤怒都不敢表达,我,我真是厌透自己了!
后来才知道,这叫「讨好型人格」。
大街上一抓一大把。有人因它陷入抑郁。也有人因它排斥社交,回避亲密,从而走上「注孤生」的落寞之路。
讨好型人格的诱因——小时候,对「父母无条件的爱」过于匮乏。
用关系理论来讲呢,就是——正常孩子,是妈妈绕着他的感受和需求转,而我们,却需要绕着妈妈的感受和需求来转。
比如,孩子撒娇想妈妈抱抱,这很正常对不对?
但有些妈妈会说:「别烦!我工作一天累死了,为妈妈想想行不行?」
比如,孩子想粘着妈妈,
但妈妈却在那摆着大臭脸。
孩子天然都希望妈妈开心啊。
于是呢,对妈妈各种察言观色,并以各种小孩讨好的方式,来博得妈妈一笑——哇塞,妈妈果然对我笑了。一次,两次,十次,「讨好型人格」就此有了雏形。
《被抛弃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算是毫无争议的「典型讨好型人格」。
父亲是个爱无能。对松子不管不问。
唯有松子扮鬼脸时,父亲才舍得赏个「笑脸」。
孩子永远都在渴望爱,能无条件最好,没有,那就低下头,去装乖,去扮鬼脸,去打压自我主体性,以赢得父母的倾心。
被抛弃松子的一生,就此埋下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