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首页 » 微信公众号精选 » 不疗愈好自己,如何能教育好孩子?
在咨询中接触到不少家庭,孩子到了12岁左右,错误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问题一一出现。分析其原因,在这些家庭中通常能找到两大错误教育方式的蛛丝马迹:宠爱与高压。在宠爱和高压的背后,我看到的是父母对教育的认识及自身的匮乏感。
宠爱
父母在工作中很出色,待人也谦虚有礼,但孩子很脆弱,在家人面前骄纵跋扈,窝里恨;在外面不自信,吃软怕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共同点,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方在生活上对孩子过度照顾。
大约五、六年前,去康宁医院探望同事,遇到一位五十多岁神情黯然的母亲,她告诉我,她来这里是因为她的儿子在这里住院治疗,今年22岁,刚刚大学毕业。我还很清楚的记得这位母亲平静地说:“我们生他已经三十多岁了,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只要他提出的要求都会满足,什么都顺着他,没想到会变成现在这样……”。
因为得来不容易而害怕失去,这种过度照顾与顺从,心理上却在向孩子传递无助感:我需要你,你不能有事,所以我要好好照顾你。
哪些家庭的孩子会被宠爱?
1、关系焦虑
通常夫妻关系存在问题,母亲很容易将夫妻关系的焦虑和无助寄托到孩子身上。因为可怜自己而觉得孩子可怜,对孩子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物质上的满足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焦虑,同时将自己的无助感转嫁到孩子身上。当然,孩子是承受不起的。
2、母亲内心的匮乏
有个缺爱的童年,或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自己是不被关注的那一个。当为人父母后,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曾经缺失的爱。在这种投射之下,父母给予孩子的,其实是他们自己想要,而非孩子的真实需要。
另一种情况很普遍,妈妈是传统意义上与人为善的好女人,但在教育孩子上表现软弱,思维混乱、原则不清,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渗杂进去。习惯将自己所知道的教育理论套到孩子身上,用一个标准衡量孩子。在这样的衡量下,首先自己的自信心都丧失了。
比如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发泄揍一顿后,又抱着孩子哭泣,或弥补式的请孩子好吃好喝送礼物,把自己内心的无助感和愤怒感一并转嫁到孩子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宠爱孩子的人,打起孩子来,往往也是打得更厉害的。
又比如,有些妈妈总是说孩子懒,不会收拾自己的房间,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动手帮孩子去做;抱怨孩子习惯不好,整天丢三落四,但总是在出门前提醒孩子要带着带那,结果孩子还是丢东西……
一边向孩子传递着对他的不满,一边又剥夺他成长的机会;一边帮他们做,一边骂他们没用。
这种“分裂”的行为,是因为内在匮乏造成的逻辑混乱。这也是大部分母亲在育儿过程中,规则不清晰,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3、受社会观念的绑架
女人就应该呈现出一个贤妻良母,对家庭对孩子呵护备至的好女人形象,特别是全职妈妈,否则便是失职的。因此,她们的大部分精力用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因为她们自己没有生活目标,除此之外,不知道还有什么更有意义的事情可做,她们要向家人及社会展现一个“勤奋”的好母亲形象。
4、祖辈溺爱孙子
张敏老师说,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绝佳的学习过程,能让我们长很多的智慧,遗撼的是许多人都把这个机会拱手让给了爷爷奶奶,而老人们却把这个黄金机会白白浪费掉了。
特别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父母既使是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用选择背景离乡去谋生,但依然将孩子的生活照料及教育的责任一并打包交给老人,孩子成为他们闲瑕时逗乐的玩具。这群父母的想法很怪异,认为老人更有养育的经验,也许是为自己的懒惰找个合理的借口。
将孩子全全交给六七十岁已经脱离社会N久的老人,那几乎等于放弃了孩子。他们往往用三十年前的经验来养育三十年后参与社会竞争的孩子。如果一个社会一百年不变,过往经验或许还是有用的,但对于瞬息万变的今天,有的经验反而是害人的。
特别是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的老人,内心是孤独的,老人将自己内心渴望被照顾和陪伴的“巨婴”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家中老人会偷偷塞垃圾食品给孙子吃,一是为了博得孩子的一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二是由于自己身体原因,比如高糖份的食物自己不能吃,通过“满足”孩子来满足自己。
再者,老人带孩子的关注点不一样。对大多数老人而言,因精力有限,更多的时候只能照顾孩子吃饱喝好,宠着孩子,享受天伦之乐,满足迟暮的精神需求,压根儿就没想到教育这事,将孩子宠成一身毛病。
我常常对一些父母说:将孩子全全交给老人带,欠下的“高利贷”迟早都是要还的。
5、贫穷的思维或父母没有时间陪伴
孩子是改变家族命运的唯一希望,孩子的需求应放在第一位,家长能包办的绝不能让孩子动手,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孩子的任务除了学习,就是休息。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脆弱得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责任心,无法自强自立。遇到风浪不堪一击,步入社会后不会再学习,除了休息还是休息。
越是家境不好的,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这种补偿心理,是长辈的自我安慰。
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并真正苦过的父母,体会过苦尽甘来的滋味,他们不会觉得让孩子吃苦是很大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少,通过物质与顺从尽可能地满足孩子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
宠爱,是在麻痹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塑造一个完美的假象给孩子。当他们走出去,才发现现实社会好残酷呀!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好人”父母,声称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却还是遭到孩子的鄙视和对抗,为什么祖辈那么疼爱孙儿,却又骂他们“白眼狼”。
相对于宠爱,无为放养型虽说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幸运的,一个是几乎不做什么,一个是完全做错了。
高压
并不是有宠爱就不会有高压,在生活上宠爱,在学业上高压,相互伴随,在中国家庭中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中国留学生抑郁自杀、十三岁孩子跳楼事件屡见不鲜。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曾是父母老师眼中非常优秀的孩子,从小就只是读书和学习,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考分和成绩上。
家长缺乏对教育的理解,限于自己的眼界,也无法跳出框架来思考。不能长远的去看待孩子的教育,被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牵着走,眼里只有起跑线,作业,考试分数,听话的乖孩子。
孩子们说:“有时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微笑或一句鼓励,而不是反反复复询问我们的成绩……”
父母对孩子学业成绩的过分追求,会挤压孩子内心对寻求自我管理的努力。“虎妈”逼迫式的教育方式可能会鞭策孩子在某些事情上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但其风险在于,它可能会令孩子产生依赖性,情绪压抑,感到自己是残缺不全的而无法建立真正的自信。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确会有很多虎妈虎爸成功的例子,比如钢琴家朗朗。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听到的只是他人可以描述出来的部分,至于在其他方面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进行及时的心理修复,这些有意无意的细微操作,我们是无从得知的。
教育的难就是在于它的复杂性和度的把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家庭的环境都不一样,所有的理论都不能生搬硬套。
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己,去发现自我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的力量,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必须的。当他们只会俯首帖耳,听命他人时,所能感受到的往往是无望和失落。
人性的复杂性及人生的多变性注定生活从不会完美,它所带给我们的挫则及焦虑是一种人生常态。让孩子拥有富有弹性的内心去支持他们走出大大小小的阴霾,而不是遇到风浪而不堪一击。
放弃高压,孩子需要不断地变得独立,有能力调动自己内在的力量作为前进的动力。
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需要改变的是大人,而不是孩子。不管是宠爱,还是高压,都是因为大人的匮乏而从孩子那里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种过度的爱和操控,表面上是为了成全孩子,更多的是为了解救自己。
因为缺爱而丢失自己,必须通过爱来疗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遇到可以疗愈自己的那个人,所以,我们需要自愈的能力。
人的灵魂深处都是追求积极向上的,但身体的每个细胞又是追求稳定的,而且人是很容易为自己找借口的物种。没有精神上的内在驱使,没有目标来给行为赋予意义,人很容易被四肢所打败。
爱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尽量避开宠爱与高压,请从疗愈自己开始吧!
每个孩子就好比一粒种子,它将要长成一棵什么样的树,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它的成长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太过呵护,让它不见自然不见阳光,土壤太刚硬,压力太大,种子都很难发芽、结果。
但为了给这颗“种子”提供好的土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父母深刻地反省自己,疗愈自己,将自己的Bug消灭在自己这一代,不要让自己的匮乏伤害到了孩子,也没有机会让孩子继承下去。
后记:文中提到比较多的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不是说父亲角色不重要,一是找我咨询的大多数都是母亲,二是很大一部分爸爸由于各种原因,对家庭处于半脱离式的,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更长。虽然男人在家庭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女人的心情,影响着孩子的教育,但是这个话题太大,在此不作详细的讨论。
向着月亮进发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
娟子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