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首页 » 微信公众号精选 » 为什么自卑的孩子越来越多?你不经意间的行为语言或许是罪魁祸首

账号:youthmba
签名:专注青少年领导力提升与生涯规划,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CEO。十年素质教育品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学员累计超过30万,同时课程入驻北京史家、上海平和等知名学校及招商银行、渣打银行及宝洁等企业。创始人张华每周一至周五早8点直播。
发布时间:2024-04-01 07:01:11
文丨张华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
整理自张华读书会视频号直播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下场直播

今天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

今天的孩子,我觉得是越来越不自信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首先,学习成绩是影响孩子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孩子可能会感到未来没有希望,感到无力,有时甚至被老师贴上标签,导致他们自卑。即便是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也可能因为完美主义或无法达到家长和老师设定的高标准而感到自卑,缺乏自我接纳。

其次,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些孩子可能因为外貌或家庭条件一般而感到自卑。而那些条件较好的孩子,尽管看似一切顺利,却可能通过炫耀来获得存在感,这实际上也是自卑的一种表现。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卑的背后往往是孩子感到的无力感。为了帮助青少年克服自卑,我将分享五种解决方案,并针对五种不同的场景: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家庭之间、亲子之间以及自我之间,提供具体的策略。这些方案旨在帮助孩子在各种人际交往中建立自信。

接下来的分享,我将通过故事、方法、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阐述如何在这些场景中帮助孩子超越自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我们将一起探讨如何在学校和社会中支持孩子,让他们勇敢地迈出自信的步伐。


同学之间:特质万岁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普遍比较压抑、自卑,为什么当今社会越来越卷?往大了说,这与我们比较单一的价值观有关,就是必须要赢,必须要成功。我们通常认为,成功意味着进入顶尖学校、获得高薪工作。这种狭隘的成功观念导致了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与人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取代了合作与同理心。

而且,孩子们的自卑和无力感主要还源于无处不在的比较文化——无论是成绩、外貌还是家庭背景,甚至连个人的兴趣爱好也难逃被比较的命运。这种比较不仅形成了一种分层,还可能导致鄙视链的产生。

我说过一句话,叫做:“在比较中失去的,要从存在中找回来”。

我想说的是,不是不欢迎竞争,而是过度的竞争会让孩子更加的痛苦压抑。我们要对冲一下,就要先找存在感。怎么样让孩子更有存在感甚至成就感?那必须基于孩子的特质

我总结了三个简单而有效的策略,帮助孩子建立存在感和成就感,同时强调孩子的独特特质。这三个策略分别是:鼓励日记、能量清单和家庭看板。无论你的出身如何、学历高低,无论你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无论你陪孩子的时间多与少,这三件事都是最简单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抓手。

  • 鼓励日记

鼓励日记是家长用来记录孩子每天值得称赞的小事情的工具。它可以简单地写在纸上、便签上、墙上或手机备忘录中,字数控制在100到500字之间,以免花费太多时间而难以持续。重要的是记录孩子的行为,而非对他们的期望。

例如,如果孩子愿意分享一本书给尚未阅读的同学,或者主动介绍书的内容,这样的分享精神就值得记录下来。记住,只是记录,不需要太多的期许。

  • 家庭看板

家庭看板是一种家庭活动,通常以季度为单位,全家人共同参与挑战或目标。例如,可以设立一个白板,上面记录全家人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要共同完成的事情,或者每个人各自的挑战。这些目标可以是读书、健身或学习新技能等。家庭成员可以相互监督,对表现好的人给予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人进行适当的惩罚。这样的活动有助于营造家庭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氛围。

比如说家里要营造阅读氛围,办一个家庭读书会,那么家庭读书会的家庭看板上就是,每个人每周都要读比如50页的书,到每周周末的时候,可以看一下是谁读的更多,没读的也可以设置一个惩罚机制。

  • 能量清单

能量清单是孩子自己编写的,旨在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特质和优势。它简单到只需列出一个标题或关键词,就能帮助孩子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这种方法有助于孩子在面对社会压力和比较时,保持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在当前社会中,过度的比较往往导致孩子感到压抑和自卑。通过鼓励日记、能量清单和家庭看板,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独特性,从而减少焦虑和自卑感。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还能帮助他们学会欣赏和接纳生活的多样性。

当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会更加豁达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三个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发现并欣赏自己的特质,从而减少社会比较带来的焦虑和自卑。通过这些方法,孩子和家长都可以更加豁达地看待生活,接纳多样性,从而在内卷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兄弟之间:不贴标签

在多子女家庭怎么样让孩子少一点自卑,多一点自信?

我们家有发言权,毕竟家里有三个儿子,三张皮夹克,家里鸡飞狗跳的样子,有的时候你难以用语言来描述。

经常有朋友问我,生一个孩子到两个再到到三个孩子是什么感受?一句话,生一个孩子到两个孩子,把人累成狗;两个孩子到三个孩子,把狗累成死狗。生了两个孩子之后,突然发现这根本不是数量上多了一个,而是生活质量或者生活状态的全新变化。

因为两个娃之后,尤其是两个孩子年龄相近,不经意的时候,他们之间就互相比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避免无意中通过比较而导致孩子自卑。以下是三个关键的注意事项,帮助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更加公正和有效:

  • 避免强调孩子间的学科优势

父母不应在孩子面前讨论谁在某个学科上更优秀。例如,如果哥哥数学考了100分,你就说哇哥哥数学好棒、很有天赋,然后扭头一看妹妹好像有点不太高兴了,自以为很机灵地说,啊妹妹也很棒,语文考了100分。你以为是补救措施,其实会强化哥哥擅长数学、妹妹擅长语文的标签。所以这不是补救,而是“补刀”。

这种做法实际上会导致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自我设限。因此,父母应避免在孩子面前强调谁更擅长什么学科。更何况今天全社会崇尚的是通识教育,多读杂书,跨学科思考。

  • 表扬孩子在探索事物过程中的努力

父母应具体表扬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探索精神,而不是简单地夸赞他们的天赋或成绩。

例如,可以表扬孩子如何使用新工具来准备考试,或者如何勤奋地复习。这种基于行为的表扬能够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和学习动力,而不是让他们感到受限于某种预设的能力标签。

  • 给予孩子单独的陪伴时间

父母应该珍惜与每个孩子单独相处的时光。由于孩子们可能在不同的学校或有不同的课外活动,父母需要抓住机会与每个孩子单独交流,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求,并给予个性化的鼓励和支持。

通过这些方法,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减少自卑感,并促进兄弟姐妹间良性的竞争和合作,而不是相互间的嫉妒和比较。这些策略简单而有效,适用于所有家庭,无论父母的背景或教育水平如何。通过这些实践,家长不仅能够改善与孩子的关系,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兄弟姐妹之间,我写的关键词是不贴标签,所以三个关键词是:一不贴学科的标签,二不贴品格的标签,不盲目夸赞,要关注行为、奖励行为,三就是要注意单独陪伴的机会。这是多子女家庭中让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保持子女之间良性竞争的三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亲子之间:区分惭愧感与羞耻感

许多孩子无法从自卑走向自信,这主要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过度苛责和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感到自卑和无力。在讨论亲子关系之前,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长故事。

我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农村家庭,村庄很大,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那时我们家比较穷,家里甚至没有电,晚上只能点煤油灯,直到我十岁时家里才有了电。我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微薄的民办教师,而我的母亲是农民。

我这样一个出身农村的孩子,有的时候也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反正父母跟我说要努力学习,未来有机会出人头地,走出农村,不再在农村种地。所以我觉得上学是唯一的摆脱命运的路径。但是我好的方面是学习上比较争气,不好的一方面就是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错误地认为,只有通过高分和好成绩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让父母感到骄傲。这种狭隘的人生观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极度压抑。

我有一个弟弟,我们的学习成绩和考试表现截然不同。我在平时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但在关键时刻却往往失手;而我弟弟平时成绩平平,却在重要考试中表现出色。这种差异让我感到更加焦虑和自卑。

我曾就读于一个被称为河南省的衡水中学的学校,那里的学习压力极大。1998年,我成为了特优班的一员,这是一个由12个班的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组成的班级,我们有单独的伙食、单独的宿舍和单独的老师。我们甚至有专门的宣誓词,这个宣誓词终身难忘,因为我觉得与其说是“特优班”,不如说是“敢死队”,特优班宣誓词: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横批:向北大清华进军!然而,这种高压环境让我感到更加的压抑和喘不过气来。

那年高考,我考砸了。我父母老师都没有责备我,原因是觉得我年龄太小了,我高中毕业时才16岁,所以他们认为我复读一年也不过才17岁,然后北大清华还是你的。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有类似的经历,在那种巨大的压抑中我是绝对不会回去复读的,我觉得没有脸见任何人,我连学校都不想回去,身份证还是委托一个同学帮我拿回来的。

所以,我选择了不去复读,而是进入了一所二本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尽管我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我决心要自力更生,不再给父母增加负担。所以我想着如何能够赚钱养活自己是我第一要务,因此我在大学期间做了许多兼职工作,大一那一年我至少打了十份工,网吧网管、饭店端盘子、家教、路上发传单、营销广告等等。

然后在1999年到2000年初那一年期间,我偶然发现有一个节目上线了,叫杨澜访谈录,我被其中的工作内容所吸引。原来还有这样的工作,杨澜老师跟各种牛人聊天,采访调研,天南海北去坐飞机,然后还能赚钱,我说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做这样的工作,那该多好。

我意识到,这就是我想要追求的职业。我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在纸上列了个清单,如果做这样的工作需要做什么?第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第二,要有正义感,对社会上很多事情要敏锐,要敢于发声;第三,要会写作;第四,要会社交。我列出了成为那样一名记者所需的技能,并努力去培养它们。

有一句话叫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兜兜转转我最终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进了南方周末,做财经人物记者,是南方周末第一个长达八年专门做财经人物记者的人。

2012年在我30岁生日那天,我在日记上写了一句话,跟今天的主题遥相呼应:小的时候因为自卑而自信,无知者无畏;长大之后因为自信而自卑,天外有天。就像我在创办少年商学院之前,说的一句话叫“平视这个世界”,平视世界背后是怎么样能够超越自卑走向自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样能够做到相对豁达,摆正自己的角色。

我在创办少年商学院之前,我说了一句话叫“平视这个世界”,平视世界背后是怎么样能够超越自卑走向自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样能够做到相对豁达,摆正自己的角色,我觉得总结两句话,小的时候因为自卑而自信。长天外小的时候因为自卑而自信,无知者无畏。长大之后因为自信而自卑。天外有天。

小的时候因为自卑而自信,无知者无畏是什么意思?因为小的时候很穷。所以我觉得你没有什么输不起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做本身。

今天很多家长跟我说,我孩子比较自卑,不够自信,所以一直在锻炼他自信的感觉,不断告诉孩子你要自信,等他有了自信的感觉之后就可以大胆往前走了。错了,自信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我小的时候因为没有退路,没什么好失去的,无非就是跟父母一样没什么的,所以因为自卑而自信,无知而无畏,勇往直前,甚至所向披靡。

所以请注意,第一个误区,有人说要先有自信的感觉,我想告诉你自信的感觉是干出来的,而不是每天准备起来的。让孩子干自己擅长的事情,让孩子去大胆跳出舒适区走向勇气区,然后夸他有探索精神,这些本身就在积累自信,而不是等到自己足够自信才去。

然后长大了之后,因为自信而自卑,天外有天。什么意思?我在26岁的时候少年成名,那时已经出了第一本书,而且是跟胡润合作的,吴晓波是出版人,我们两个合著了《中国富豪这十年》这本书。然后我除了在南方周末写报道,还在很多财经媒体写专栏,很多人企业家给我打电话,包括经济学家吴敬琏老先生也给我打电话说要送我书。

当时我就觉得要珍惜机会,因为你在工作当中通过努力接触到更多人,你会发现厉害的人多了去了,你小小的成绩,运气的成分还占很大,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我说长大之后因为自信而自卑,这个卑指的是谦卑的“卑”。

因为自信而自卑,天外有天,就是长大的过程,一个人的长大是不断与自我和解的过程,而这种自我和解重要的一个显象就是学会自我接纳,学会平视这个世界。我努力,但是我不会因为取得成绩而沾沾自喜。同时我对于受到的巨大的压力,也会说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会努力的,而不会那么看不起自己或者急功近利。

这就是我的成长故事。我非常感谢我父母,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两个忍字。第一个就是在我小的时候,,因为年龄小在学校可能会遭遇校园霸凌,因为家里穷可能会多少比别人确实吃了一点小苦,我父母一直告诉我说,过得不好不要忍,就是你对于自己的现状要有真切的感知。所以当时我们流行考普师,就是初中毕业上个中专出来就当老师了。那时候,我们家里面过得真的不好,我父母说既然已经如此了,没有比现在更坏的了。所以是不是要考虑读高中上大学,虽然要花更多的时间吃更多的苦,也可能有在黑暗当中有一丝亮光。

这样的精神鼓励我一辈子,至少前半生让我很受益,所以在我高考考砸之后。他们没有让我再去复读,遵循我的意愿,因为他们可能觉得我回到学校之后再复读了一年,会过得更不好。

后面这小20年,父母就已经很少看到我们了,或者说我们家庭很少团聚了,我们在外面每一次做的很多事情,父母都很担心,但是从来没有干涉过,忍耐着。对于我们做的一些事情出格的事情,比如说在疫情期间我和太太带孩子来新加坡考试,2022年举家搬迁来到新加坡,他们都强忍着,即使觉得这儿子怎么那么不听话,全世界跑,但是从来没有主动打电话去批评指责过我,他们觉得我有自己的人生。

我也希望大家今天听完之后,能够将自卑自信放在一个更大的事业当中,放在三代人的事业当中,我们今天孩子的自卑自信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

第一,敢让孩子做自己;

第二,鼓励孩子跳出舒适区,走进勇气区;

第三,鼓励孩子大胆去探索,不怕失败。

这三句话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让我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大。这三句话是我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也是我希望传递给孩子们的价值观。

我发现现在很多孩子变得自卑,有一个巨大的原因,就是家长在家庭教育当中给孩子说的话,让孩子有了羞耻感。

在讨论现代家庭教育时,我想强调一个重要的观点:区分惭愧感和羞耻感。

许多孩子因为家长的话语而产生自卑,这些话语往往让孩子感受到羞耻。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家长需要注意自己在批评孩子时所传达的情感。

惭愧感是对行为的反思,而不是对孩子的人身攻击。例如,如果孩子在同学家做客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家长的反应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不同的感觉。如果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行为,并引导孩子思考如何避免未来发生类似的事情,孩子会感到惭愧,并从中学习。

相反,如果家长的反应是责怪孩子,强调自己的失望和孩子的失败,孩子可能会感到羞耻,认为自己不被接受,这种感觉会损害他们的自尊。

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逐渐学会了让孩子犯错误,而不是立即干涉。这种做法虽然可能会让孩子多走一些弯路,但它教会了他们从错误中学习,这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美德。

以前我们家儿子做一件事情时,我就想干涉,老想指导他说第一步你就应该这样做,后来我发现,将错就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美德。就是让孩子自己犯错误,多走一些弯路又怎样,至少他能够知道这样是行不通的,甚至还能从错误中学习。而如果你每次都干涉,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只会让孩子疏远你。

在过去三个孩子我越来越从容,第一个原因是将错就错,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不怕犯错。第二个就是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确保孩子从中感受到的是惭愧而非羞耻。

所以在家庭教育当中,有两件事情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敢让孩子做自己,大胆尝试,告诉孩子走出舒适区,外面不是不舒适区,因为有一些孩子条件比较好,说我现在过得挺好的,为什么要给自己找麻烦,故意找不舒适?请你告诉孩子,舒适区外面是勇气区。对于另外一类孩子来说,就算他往前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去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性。鼓励孩子勇敢探索,甚至不怕犯错,敢让孩子做自己,大胆向前进入勇气区。

第二件事就是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去复盘反思的时候,注意区分惭愧感还是羞耻感。这两件事情是家庭教育当中的真谛,也是让孩子能够超越自卑走向自信的底层逻辑。

自我之间:告别完美主义

在探讨完美主义的问题时,我回想起自己在学校和工作中的经历。我曾深信,只有做到最好,成为班级或学校的第一名,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即便是在成为南方周末记者后,我依然坚持这种完美主义,认为每篇报道都会受到公众的审视,因此我必须做到尽善尽美。

南方周末的记者们每周四都要交稿,而我们通常只有周二的时间来完成写作。在许多个周二的早晨,我会开始撰写文章,直到周三的最后期限。我不断地修改标题和开头,因为我总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好。这种压力让我感到极度压抑,甚至有一段时间我感到自己无法继续写作。

在一次与吴晓波老师的对话中,我表达了自己的抑郁情绪和写作困境。他告诉我,好文章是练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并推荐我阅读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好莱坞的大导演也拍过烂片,关键是不断尝试而非等待。这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学会先完成稿件,然后再逐步优化。

这种完美主义到后来2013年创办少年商学院,过去十年,对我更是一个颠覆式的创新。因为创业永远没有最好的时候,我们叫最小可行性产品,当然你的产品要对得起你的观众,对得起你的消费者,但是永远不会100%的好。最小可行性产品,它的产品形态,它的价值感,各方面都基本比较良好,就可以面世了。

所以如果在创业的时候,如果你等到足够完美主义,就没法创业了。人生也是,当我们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你等到自己足够好的时候,你就开不了始了。人生当中的很多重要的决定,永远没有绝对的深思熟虑、百般周全的时候。

我想对家长们说,尤其是那些孩子成绩优异的家长,我们需要给孩子减压,而不是不断催促他们加油。告别完美主义的关键在于自我接纳,这意味着不再追问自己是否足够好,而是专注于行动和选择。我们应该先行动起来,然后再优化过程。

记住这句话:行动及选择,先有后优。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如何从每次的经历中学习和成长。这样,他们才能在面对挑战时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而不是被完美主义所束缚。这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责任,也是我们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步。

朋友之间:利他与求助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变得越来越困难,而真正深厚的友谊也似乎越来越少见。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复杂,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忙碌、急躁的生活方式有关。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孩子在友谊中能获得什么,而忽视了我们能为朋友创造什么价值。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可能无意中将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带入了青少年的生活,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导致他们的友谊缺乏持久性。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敛和不愿给人添麻烦的特点,也可能导致孩子们在需要帮助时不愿意向他人求助。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教育孩子认识到向他人求助是一种美德。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建立更紧密的人际关系,还能帮助他们克服抑郁,变得更加快乐。我们应当鼓励孩子们勇于寻求帮助,并教会他们如何在帮助他人和求助之间找到平衡。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建立友谊,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例如,鼓励孩子参与团体运动,这不仅能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能力。通过定期的训练和比赛,孩子们可以学会在团队中互相支持,这种经验可以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学校和日常生活中。

此外,参与音乐合唱团或其他集体艺术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还能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协作和接纳多样性。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会更容易结交朋友,因为他们在兴趣广泛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作用。

总之,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参与团体活动,如体育运动和音乐合唱团,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学会团队合作,并在实践中学会向他人求助。这样的经历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生活,还能帮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自如和自信。


接下来的直播主题如下
点击下方「预约
即可开启直播提醒👇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