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朋友圈很多人转罗翔老师的一段采访。
来源于腾讯新闻出品的《我的青铜时代》,或许大家都对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偏差感同身受。
年少的“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如今的“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是一个青年才俊被现实击倒的瞬间。
2003年冬天,罗翔在天桥上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她到处问人,大家都爱搭不理,于是罗翔走了上去。
罗翔打电话查出了目的地,老太太哆哆嗦嗦从内裤里掏出一个小纸片,颤抖地记着。
老太太一路从北京西站走到这里,大冬天的不知道走了几个小时,罗翔给她打了一辆车。
没想到,“噗通”一声,老太太给罗翔跪下了。
每次看到或听说类似的场景,哥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如果跪下的老人是我母亲,我会有何感受。
罗翔很不好受,他将老太太扶起后,一起上了出租车。
路上罗翔和老太太聊起了她的故事,问她需不需要援助,当时罗翔已经拿到了律师资格,可出于种种顾虑,他没有说出身份。
“话到嘴边,又憋了回去。”
老太太似乎看出了罗翔的困窘,到了救助中心门口,她让罗翔离开:“真的很感谢你,你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前途。”
罗翔离开了,他想他终于解脱了。
真的解脱了吗?
时至今日,罗翔都忘不掉这段经历,每每想起,就是一阵惭愧。
自诩侠士的人,却在值得拔剑出鞘的时刻,下意识地退缩了。
可能只是一瞬间,内心的骄傲被自己粉碎了。
每个人都该问自己,什么是勇敢?
罗翔被问过这个问题。
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的勇气,等到真正面对时,却发现自己不如想象中勇敢。
不够勇敢是坏事吗?我不敢肯定。
罗翔愿意将经历和自己的想法开诚布公,我想他离勇敢又前进了一步。
从罗翔身上,哥也看到了人类另一种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做不到的品质:自省。
前文的故事里,彼时的罗翔只有26岁,在北大读博,意气风发。
按他的说法,自己年轻时非常狂妄,很有优越感,喜欢空谈法律,喜欢和人争辩,以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为乐。他经常喝得醉醺醺,甚至抱头痛哭。
正是这位老太太让他明白,自己奋笔疾书出很多抽象的东西,却没有帮到一个具体的人。
这也正是他后来在课堂上向学生总结的:法学人很容易陷入技术主义,脱离社会常识高高在上谈法律,陷入自我封闭。
承认自己的懦弱、无知与缺陷,才可以拥有随时能够弯腰的同理心。
去年,罗翔靠着幽默的法学课(回顾)火速成名,不到6个月,就收获了千万粉丝,成为B站粉丝量第二的up主。
第一名达到这个粉丝量,花了6年。
别说罗翔老师上千万的粉丝量,就说哥刚收获百万哥迷的时候,都已经飘飘然了。
而在获得百大up最具人气奖的时候,罗翔是这么说的——
我用自己的视频拨动了大家的心弦,大家被自己心中的正义感所感动,将荣光投射给了我。
在各种访谈里,罗翔对各种荣誉高度警惕,努力保持谦卑的姿态。
时刻提醒自己,虚荣有代价,荣誉有限,只有德行才是永恒的。
但即使他如何努力,也抵消不了现在网络公共语境下,对个人言论的苛责。
有人阴阳怪气地给他取了一个“罗圣”的绰号。
一个莫须有的帽子,铺天盖地的恶评,甚至逼他退出了微博。
罗翔再能说话,毕竟也是个人,不可能说出让所有人、甚至喷子都满意的话。
这明明是他不断强调的事。
罗翔的一段回复也很有意思,精准地形容了一些人:
很多人沉迷于寻找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渴望和人类伟大的传承相隔绝,于是幻想着进入一个黄金时代,结果却掉进了一个粪坑。
而他们热衷的,靠着打倒搞臭一个人来实现的“正义”,是会失控的。
这些“高高在上指责”的话,一直都是一部分人不喜欢罗翔的原因,觉得他很装。
哥反而觉得,他非常真。
他并不只在公共场合在说这些“漂亮话”。
传道受业解惑时,也是如此。
在刚开始做网课时候,因为要两地奔波,他一度想放弃。
同事的一句话触动了他:“每年有数百万人参加法考培训,他们可能是中国传承法制的最直接力量,你为什么不去影响他们呢?”
而且网课比较便宜,穷学生买套书就能学。
最后他留了下来。
他是“罗圣人”吗?真不是。
罗翔自己也承认,教给学生的东西,自己也很难做到。
但是,做不到就不去做了吗?
罗翔提出过一个“圆圈正义”的观点:人类画不出绝对完美的圆,我们无法追求到绝对的美。但我们不能由此推断出这个世界没有美,这个世界一切都没有意义。
罗翔一直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践行着自己的勇敢。
请加油。